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佚名

  三鹿在最高潮时刻“猝死”。

  在9月初奶粉事件全面爆发后的几天之内,三鹿看上去曾颇为庞大的资产就开始大量缩水。“其最重要的几十亿元无形资产荡然无存”,乳业分析人士王丁棉对《第一财经日报》说,布局全国的销售渠道在此次事件中被打得七零八落,曾经笑傲行业的人才团队也因奶粉事件被饱受质疑,奶源甚至成为包袱。

  目前,三鹿让人心动的只有一些固定资产。据公开资料,2007年底,三鹿总资产16.19亿元,总负债3.95亿元,净资产12.24亿元。尽管仍不乏二线国内乳企表达了竞购意向,但三鹿能否被最后救活,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销售额一度高达103亿元的中国奶粉老大,为何在短短几年内,走到今天?


  “产品联合”之忧

  多位熟悉三鹿前董事长田文华的业内人士认为,田文华曾被她众多部下视为“不好糊弄”,因为身在三鹿40年的她对这个企业实在太过熟悉。

  1956年2月16日,散居在石家庄郊区的18户奶农,把32头牛、170只羊赶到一起,组成“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这就是三鹿集团的前身。十年后的8月,从张家口农专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田文华留校任教。1968年8月,田文华来到三鹿前身石家庄牛奶厂,做过兽医、会计、办公室主任。1987年承包石家庄乳业公司的田文华,成为总经理、党委书记。

  据三鹿名誉董事长高玉成回忆,1983年三鹿与东北和杭州的两家食品厂,千方百计拉到“化母乳化奶粉”攻关项目,这款后来被称为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产品,最终给三鹿带来了辉煌和灭顶之灾。

  据三鹿退休高层回忆,田文华主导下的资本变革,真正让名不见经传的三鹿走向强大。1993年11月,三鹿与唐山市第二乳品厂实行“产品联合”,这种实际上就是贴牌生产的合作方式,被认为是成功经验在三鹿内部推行。之后三鹿又控股参股多家企业,但“产品联合”的模式并没有消失,据三鹿高层编撰的《三鹿人成功之路》,2004年其拥有的21家工厂中就有6家贴牌企业。

  据最新公开资料,在河北省11个地区,每个地区都有三鹿贴牌工厂,在石家庄就有几家。三鹿采取方式是,以品牌作为交换,收取51%的利润。在经营管理上,三鹿有派驻人员,但由于三鹿不掌控工厂,所起的作用不大。这种贴牌生产,能迅速带来规模的扩张,可也给三鹿产品质量控制带来了风险。本报记者了解到,至少在个别贴牌企业的管理上,三鹿的管理并不严格。

  以一家甘肃贴牌工厂为例,“三鹿每年派人来一两次,但并不常驻我们厂”,此奶企一位负责技术的中层领导对本报记者说。这家贴牌工厂新闻发言人沈先生也对本报记者说,各批次送检样品都是自己邮寄到石家庄三鹿进行检测,而非三鹿主动采集。


  后发追赶之险

  几年前,三鹿还并不风光。

  当时,消费热点由奶粉转到液态奶,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抓住了这一趋势,强势进军能长途运输的UHT液态奶,成就了伊利,甚至几年后诞生的蒙牛也利用这一机遇快速发展。1999年宣布进军液态奶的三鹿时间虽不晚——当时的伊利还没有成气候,蒙牛刚刚诞生,但三鹿最终还是未能在液态奶市场称雄,集中于中低端市场的奶粉业务仍是三鹿的“命根子”。

  最近几年,液态奶利润直线下滑,利润率高达10%~15%的奶粉业务反而成为行业热点,曾经不被看好的三鹿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公司。有行业人士曾对本报记者表示,三鹿这是“因祸得福”,因为其当初动作迟缓而没能在液态奶市场形成优势,反而在利润较高的奶粉行业做成全国老大。

  可奶粉业务的火爆并不能掩盖其与伊利、蒙牛正在拉大的差距。

  “三鹿在追赶伊利、蒙牛”。乳业分析人士陈瑜曾对本报记者说,尤其是在2005年与新西兰恒天然合资之后。据三鹿工商资料,合资公司董事会由7名董事组成,中方4名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美联储将增加注资力度 预计年底将达9千亿美元
·下一篇文章:通用汽车百年庆典之际濒临破产边缘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om/html/cj/0810108547K485HGK928IC5BDIIBD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