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曲周县扎根十五年——

  看科技小院年轻人怎样种出新天地(一线调研)

  人民日报本报记者 赵婀娜 丁雅诵 黄 超 史自强

看科技小院年轻人怎样种出新天地

  图①:科技小院学生在帮村民采摘葡萄。  

  图②:科技小院学生在育苗园区科技小院大棚进行育苗管护。  

  图③:科技小院学生在前衙村广场上面向村民进行科普。  

  图④:白寨科技小院外景。  

  图⑤:科技小院学生在育苗园区科技小院大棚里向前来研学交流的同学们宣讲。  

  以上图片均为中国农业大学提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15年前,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他们的收获和体会,表达了为农业强国建设作贡献的坚定决心。为此,本报记者深入曲周,走进一座座科技小院,倾听小院年轻人知农爱农的动人故事,感受莘莘学子强农兴农的理想信念,展示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的青春力量……

  ——编 者

  初夏的华北平原,微风吹过,麦浪滚滚。田间地头、村屯农家,一抹抹身着红色“院服”的年轻身影,引人注目……

    

  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

  “时间久了,村民增收了,也接纳了我们,那种感觉,辛苦里透着甜”

  早上5点半,前衙科技小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桂花的闹铃响了……

  洗了把脸、套上工服、戴上遮阳帽、揣上一个昨晚吃剩的包子,张桂花跨上农用三轮车,载上学妹学弟,准备出发去葡萄地。

  引擎发动的响声,打破了村庄清晨的宁静。

  “最近正是葡萄抹芽的时候,我们和婶儿约好了,6点地里见。”张桂花说,“要趁着凉快早点下地,这活儿得干一上午。”

  张桂花提到的“婶儿”,是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前衙村村民贾跃曲。她家有8亩葡萄地,前衙科技小院学生的实验基本都在她家地里开展。

  刚开始接触小院学生时,贾跃曲可不像现在这般热情;她担心这些城里来的孩子不懂种葡萄。

  此前,张桂花的师兄李兴要在村里推广水肥一体化。

  “多少年都是水肥分开,‘一体化’是要搞什么?有什么区别?”贾跃曲觉得,大水大肥才能产出“大果实”。

  在李兴的软磨硬泡下,贾跃曲勉强匀出一亩地,当做试验田。

  从图纸设计,到管材的购买、铺设,再到园艺地布覆盖及套袋技术应用,李兴每天和农民一起起早贪黑,认真摸索、悉心照料。

  小院学生行不行,就看地里作物长得好不好。李兴种的葡萄不仅增产增收,还节水节肥。

  从那时起,小院学生和村民们建立起更深的理解与信任。贾跃曲对这帮“学生娃”心服口服,索性把家里的地都拿出来。

  不知不觉日头渐高,张桂花和贾跃曲加快动作,麻利地修剪着葡萄枝,细密的汗水从额头渗出……

  “住农家院、自己做饭,还要忙实验、忙村里的事,每天忙得团团转,而且我是四川人,刚来的时候,竖着耳朵听也听不懂当地方言。”张桂花说,“但是时间久了,村民增收了,也接纳了我们,那种感觉,辛苦里透着甜!”

  看着学生学会吃苦、学会跟人打交道、学会运用知识,小院指导教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焦小强很是欣慰:“科技小院的研究生驻扎农村两个月左右,就会发生明显变化。大家虽然忙,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理解会更深入,从而有使不完的劲儿,也更加懂得脚踏实地的意义。”

  走进乡土中国深处

  “在学中干、干中学,一个科技小院就能服务一方百姓、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区域”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规范化生产打开发展新空间 云南石屏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在一线)

下一篇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丨汇聚高端注重特色,浦东在转型发展中实现共生共赢 2023-05-06 22:37:07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