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国家内忧外患,政权两度倾覆,深陷“靖康之乱”和败多胜少的宋金战争困局,面临“四夷不服,中国不尊”的严重社会危机。在严峻的政治形势和强大的外力压迫下,宋王朝把希望寄托在寻求神灵与祖先的保佑庇护。宋金议和后,国家得到难得的和平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来,因此宫廷就越加笃信神灵的力量,更加尊崇“尊王攘夷”的儒家本体文化意识和复古之风,以“复古”“正雅”为出发点,继承和发展中国礼乐教化的治国传统,谨守先王之言,严斥胡夷音声,将雅乐制作与儒家纲常伦理、阴阳五行之说紧密结合。南宋高宗皇帝赵构尤其重视雅乐建设,投入巨资前后进行六次改乐,“礼乐重事,须三四世,声文乃定”,祈求国运昌盛、风调雨顺、天下太平。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中兴,南宋的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巨变,雅乐的表演已经完全职业化,向着多样化和艺术化的方向发展。宋代雅乐上承周秦、汉唐雅乐,下启明清、祭孔雅乐,影响深远,盛极一时,雅乐的音乐作品和演奏形式远播海外,在韩国、日本、越南、老挝等,至今都还有保留和延续。

  金石之乐

  由鼓、钟、磬等乐器组成的“金石之乐”,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交响乐团”。从周朝开始,鼓被誉为“八音”之首,制定了一套鼓乐的专门制度,专门设置“鼓人”官职,负责制鼓、击鼓等事务。鼓乐具有震撼力和神秘性,在天子、诸侯和贵族之间的重大典礼活动中,用鼓乐体现皇家的浩荡权威,赋予其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含义。“钟”也是极为重要的乐器,庙堂祭祀、婚冠丧祭、军事战争、宴请宾客等场合都必须用到“金奏”之乐。对于国礼而言,“鼎食”必有“钟鸣”,钟和鼎一样是最重要的礼器,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磬”由玉石制成,音色清脆明亮。编磬与编钟交相共鸣,音响“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音彰”,可谓是金石齐鸣,金声玉振,雅乐清音,悦耳动听,开启了载入史册的“金石之乐”,在历史上延续了三千年之久。

  闻名世界的曾侯乙编钟,集中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音乐声学、乐律学、冶金铸造、机械工程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全套编钟共65件,通过测音,每枚编钟均可在不同部位上敲击出相距小三度或大三度的两个音。编钟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和西方两百多年前莫扎特时期的钢琴音域旗鼓相当。而它的音阶结构竟与今天常见的C大调七声音阶完全相同,全套编钟的中心音,恰好就是今天钢琴上中央C这个音。从1978年出土到现在,沉睡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总共奏响了三次。第一次是在编钟出土后的三个月,恰逢建军节,成功试奏了《东方红》。听着来自远古钟磬和鸣的“金石之乐”又回荡在耳畔,感动得在场的音乐家们潸然泪下。第二次是1979年,新中国成立30周年国庆期间,湖北省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在京联合举办“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曾侯乙编钟原件展出并现场演奏。1997年,谭盾为庆祝香港回归创作大型交响乐《1997:天·地·人》,编钟第三次发出了历史性的声音。

  到了两宋,雅乐乐团的编制齐整,规模更加宏大,达到了历史顶点。乐器形制遵从上古雅乐的传统,以金、石、丝、竹、革、木、匏、土八种材料制成,称为“八音之器”,即八个“声部”,各“部”的乐器分别为景钟、镈钟、编钟、金錞、金镯、金铎;特磬、编磬;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瑟;长篴、篪、箫;竽笙、巢笙、和笙、闰余匏、九星匏、七星匏;埙;晋鼓、建鼓、鼗鼓、靁鼓、靁鼗、灵鼓、灵鼗、路鼓、路鼗、雅鼓、相鼓、搏拊;柷、敔等38种。乐团声部布局考究,音色配比科学,堪比现在的“交响乐团”。姜夔在《大乐议》中表述:“金欲应石,石欲应丝,丝欲应竹”,指出了声部之间的平衡协调,如同今日的“乐队配器法”的原理,也像是“乐队指挥法”,指导排练演奏实践中的音量平衡、力度控制等注意事项,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击钟磬者不知声,吹匏竹者不知穴,操琴瑟者不知弦,同奏则动手不均,迭奏则发声不属。”将合奏时出现拍点不一致的问题,描述得惟妙惟肖。其指出“乐曲知以七律一调”“知以一律配一字”、“平、入、上、去”的歌词声调、“重、浊、轻、清”的谱曲原则等接近于今日的作曲法等音乐专业技术了。

  乐舞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乌台诗案与黄州词

下一篇女中英才辛宪英:劝弟尽忠职守 预言钟会叛乱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