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曾轰动一时的陇剧原创三部曲《官鹅情歌》《苦乐村官》《西狭长歌》,创造了陇剧艺术的高光时刻。时隔数年,陇剧又推出了一部撼动人心的原创力作《大禹治水》。该剧以其荡气回肠的剧情故事、独具特色的陇剧表现形式让观众大饱眼福,使得古老的黄河文化得到了传承,民族精神得到了升华,不能不说它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
有关专家评价说,陇剧《大禹治水》除主要编导外,实现了题材、演员、音乐、舞美的本土化,尤其是音乐创作突出了剧种特色,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禹治水》创排历时两年多,剧本座谈研讨十多次,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严格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一切以艺术质量为标准。该剧的成功演出,是创作回归本真的一次生动实践。
我完全赞同上述论点,一部好作品的创作,整个过程必须脚踏实地,遵循艺术规律。资深剧作家薜龙彪艺术造诣深厚,为了更好地完成《大禹治水》,他虚心听取各方意见,16易其稿,终于修改完成了一部完整的原创大戏,充分体现了好戏是改出来的道理。
《大禹治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题材,用戏剧艺术的形式,还原了人类治水改变自然的伟大壮举,正如《尚书·禹贡》中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作为原创舞台艺术作品,《大禹治水》巧妙地通过“山川河流如人体经络,堵则不通、则生患,通则患消、则不痛”这一生活细节,形象而生动地找到了治水症结,升华了探索科学的古人智慧,鲜明地呈现了大禹秉承父业、心系苍生、为民治水的宏伟壮举,同时塑造了“禹母”的贤慈与大义、“涂娇”的淳朴与率真、“山戎”的执拗与大爱等。全剧通过戏剧人物之间的情感升华和矛盾冲突,艺术地渲染了治水精神与治水伟业,填补了这一题材在艺术创作领域的空白。
《大禹治水》由“治水救苍生”升华为“乡民山民、同舟与共,天地之和、和在心中”的宏大主题。结尾不失为全剧的点睛之笔,人性的光辉折射出无尽的天地大爱,使该剧的主题与思想得到升华,使得“大禹”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得到了极好的传承,创造了陇剧艺术的高光时刻。
导演在《大禹治水》的舞台风格、舞台调度、人物形象塑造、舞蹈处理等方面下了功夫。首先,大幕拉开,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幅古朴苍凉的治水历史画卷,剧中人物造型、服饰、头饰、道具等较好地还原了4000多年前的时代特征,既尊重了客观历史,又不失舞台艺术的美学追求。其次,戏剧风格浓郁,戏剧传统和现代手段结合巧妙。离别前的“月亮造型”、夯筑堤坝的“打夯舞”、洪水泛滥的“水舞”、“山戎”高台之上看似高举抛摔孩子实则深揽于怀的处理等,富有特色、极具亮点。这些技法的巧妙运用,艺术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人物形象塑造、情感升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该剧音乐质朴厚重,气势恢宏,是全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唱腔色彩,还是情绪音乐的渲染,都给人留下了旋律优美、线条流畅、层次分明的美感。主要人物核心唱段和音乐情感真挚感人,不落俗套;主题音乐贯穿全剧,既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又有浓郁的陇剧色彩,使人物塑造、情绪抒发、气氛烘托与精神升华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乐团整体实力较强,开场时先声夺人,强烈的民族音乐风格与古朴的历史画面得到了很好的契合,体现了省陇剧院民族音乐的强大实力。
演员阵容强大,主要人物形象饱满。邵炳德扮演的“大禹”淳朴敦厚、刚柔相济、技艺并存。在治水受挫、群情激荡、洪水肆虐、思念亲人、以身祭祀等重头戏的表现上,唱、念、做、翻、滚、扑、跌等戏曲技法,干净利索,既符合“戏情戏理”,又超常规发挥了个人的综合潜力,成功塑造了心系苍生、为民治水的“大禹”形象,彰显了青年演员过硬的技术实力。三位梅花奖演员甘当配角。雷通霞饰演的“山戎”桀骜不驯,失子之痛从以命祭祀到炸石开山的转变,情节曲折,转变自然,写出了人性,演出了本真。她的道白字字句句直抵人心,无不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窦凤霞饰演的“涂娇”,鲜亮洒脱,淳朴率真,为治水甘愿嫁“禹”为妻,以命换子、舍命救“禹”,充分彰显了部落女性的忠贞与大爱。她的表演细腻,唱腔委婉,回味悠长,成功地塑造了“涂娇”这个戏剧人物的看点。佟红梅饰演的“禹母”,人物形象朴实端庄,举手投足刚健稳重,不落俗套,步态形态始终与人物年龄、身份、命运紧密吻合,很好地展示了母爱的伟大和魂牵治水的精神情操。“皋陶”“伯益”“后稷”“鲧”“隗奴”等人物紧扣主题,每个人物的使命与价值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发挥。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忽然想到苏东坡
下一篇:中国第一个职业记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