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汪莲莲家门前的路向东走两百公里,就是甘南。我们正是沿着这条路走,在著名的藏传佛教的大寺拉卜楞寺附近去寻找交巴加布,他是藏族唐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这里已是青藏高原。天很蓝,云不多,但是很低。阳光里满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浩烈味道,阳光下的美仁草原、桑科草原开满了各色格桑花,到处都是牛羊。大夏河的水面不是那么宽阔,水流却很湍急,好像生怕落在朝圣转经的人后面。拉卜楞寺里有交巴加布的父亲九麦、师父齐智和,以及他本人画的唐卡,唐卡里众神妙相庄严,风神各异,众生生意盎然,鲜活灵动。

  在交巴加布看来,画好唐卡最重要的是灵性和热爱,学习和坚守同样必不可少。他天生热爱唐卡,小时候先是跟随父亲九麦学习,九麦是藏族唐卡国家级传承人。后来,他又跟着拉卜楞寺的齐智和大师学习。为了画好唐卡,他三赴拉萨,在拉萨没有经过任何人介绍,自己找到了国家级藏族唐卡传承人罗布斯达交流。交巴加布说:“我和罗布斯达互相问了扎西德勒,这是我们藏族见面时最美好的方式。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没有费多大的周折,就在布达拉宫见到了想见的人。”罗布斯达和交巴加布都是勉唐画派,他们的画法也有不同,但追求是一样的,方向是一致的。交巴加布感觉自己找到了一个知音,心里无比欢喜。交巴加布随后在布达拉宫一边走一边打听,找到了罗布斯达小时候跟他的师父画的唐卡,边看边学习。交巴加布说:“唐卡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笔画,画好唐卡要有天赋和虔诚的信仰,同时,学习的脚步不能停歇。”

  热爱非遗文化,不懈地学习是非遗传承人共同的特点。庆阳香包传承人刘兰芳也是如此。刘兰芳的父亲是陕北人,是一个老革命。她出生在甘肃庆阳,上学时学习不错,后因各种原因没有上大学。但是她一直都在学习,学习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刘兰芳认为:“香包本身就是一种母亲文化,是一个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永不停歇的追求。”她绣制香包也是因为对母亲的爱和纪念。她的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因为养不起孩子,曾经想把几个孩子扔下山崖后自尽,但是最终没有忍心那样做。这一切都是刘兰芳童年的深刻记忆,以至于后来她听见《劈山救母》的一段秦腔唱段就觉得心如刀割。

  刘兰芳为传承、传播香包文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年轻时,她曾经一人独赴上海参加民博会。当时交通不便,她一个人扛着六箱香包,从庆阳坐汽车到西安,再从西安坐火车到上海。在西安火车站,六箱货被人偷了,她一个人硬是找了回来。因为事先没有联系,到上海的第一天没有地方住,她就在展馆门外过了一夜。她说:“我一般说的都是对非遗的坚持和守护的成功,从来没说过受过的挫折,我怕说了这些事我会哭。回想起来,很多事情都是铭心刻骨的,我都挺了过来,把它们化成力量。”她讲自己的经历时是冷静的、从容的,我和同行的人都不忍流泪。她为传播香包文化注册了正规公司,研发了许多新产品,这些产品大都将庆阳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很好地融合。庆阳香包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辟邪祈安,新冠疫情暴发时,她组织大家一起做香包,通过红十字会协调捐赠给疫区。

  刘兰芳曾多次赴海外展演,有一次去美国时带了两个耳枕,引起了美国史密斯学会两位专家的关注。他们问刘兰芳为什么枕头中间有个洞?刘兰芳说:“我很小的时候,父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我们的另一面也有人住着,彼此的季节和时间不一样。夜里我们能听到对面的人的声音,所以就有了这个耳枕。”她讲完以后,两个专家每人买了一个耳枕。确实,应该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非遗传承人的声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带着对非遗的执念坚守、奋斗,以非遗为媒介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

  “投入的前提是‘熏’,多年的‘熏’”

  刘兰芳让我想起庆阳的其他几位非遗传承人。庆阳是世界上黄土沉积最厚的地方,是周人的发祥地,农耕文明的起源地。《诗经》里篇幅最长的《七月》出于此,岐伯行医、探索生命哲学于此,王符著《潜夫论》于此,明代“前七子”之一的李梦阳亦出生于此。庆阳民间文化很盛,皮影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剪纸、香包、窑洞等都有极大影响。在采访这几位非遗传承人之前,我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发现已有的资料和视频大都是关于非遗传承领域本身的,有关他们的人生与传承情况的资料不多。我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一代非遗传承人的人生与传承状况到底如何?这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话题,文学应该从这里出发。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细探故宫古建筑的秘密

下一篇:细如发丝的掐丝珐琅做成的敦煌“最美天花板” 究竟有多华丽?




  相关推荐